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伴随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不良资产出表的压力也在不断上升。由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手段比较单一,大批量的不良资产转让成为金融机构化解风险的主要途径。同时,部分不良资产包转让的超低折价对地方AMC(资产管理公司)有很强吸引力,市场交易一片“红火”。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线上批量贷款模式盛行的当下,银行对于小额零散的坏账清收成本居高不下,而委外催收的限制也越来越多,不少银行机构更愿意直接通过债权转让“甩包袱”。然后,由于部分资产包的折价较大,不良资产处置的利润丰厚,一些地方AMC涌入市场,通过科技催收、批量诉讼等方式赚得盆满钵满。

  加大不良处置控风险

  8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截至报告期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210.8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3.3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72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6%,较上季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年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99.3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3.2万亿元,而不良贷款率为1.59%。换句话说,今年上半年银行的信贷投放增加了11.5万亿元,而不良贷款增长了1000亿元。

  同时,监管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银行业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每年都在3万亿元以上。结合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化解进程加快、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规范化、房地产及关联行业风险的逐步出清等因素,不少机构预测2024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规模将有所增加。

  今年1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被列为八项重点任务目标之一。

  自去年年底以来,银行消费贷、经营贷不良率普遍都有抬头趋势,个贷不良资产的处置压力逐步增加。

  “目前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出表的压力很大。”一家地方银行高管向记者表示。

  该地方银行高管表示,由于受到各种考核的压力,中小银行对于不良资产处置比较尴尬。“部分贷款有时候是存在回收可能的,但是银行为了盘活资产压降不良,也只能将债权‘贱卖’。”

  “在对公贷款方面,部分行业的风险有所增加,银行在该领域的贷款不良率也会上升。大多数不良贷款是有抵押的,银行会通过拍卖抵押物或者直接转让债权的方式处置。转让的决定因素是价格。”上述地方银行高管说。

  他向记者表示,大部分银行都有常规清收手段。鉴于大部分借款人并非主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所以采用常规清收手段能够在清收处置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但是,常规清收处置的弊端在于处置效果取决于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对于一些已经陷于债务危机或者破产的企业,银行也希望能通过不良资产转让尽快收回本金。”上述地方银行高管说,“企业涉及债务的诉讼通常周期较长,特别是一些企业债权人较多的情况下,资产处置比较复杂。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这类债务的处置更加专业,手段也更多。”

  对于个贷不良的资产处置,上述地方银行高管认为银行处置的难度比较大。“银行对于坏账的重要方式是催收,但是目前涉及一些合规问题。以前大部分银行的个贷不良都会采用内部催收和委外催收结合的方式。如今已经有银行在建设催收队伍,有的银行则选择了将不良直接转让。”

  据了解,银行个贷的不良主要集中在消费贷、信用卡、经营贷等业务,其中不少业务属于信用贷,并无抵押资产,同时上述贷款业务线上投放较多,这也加大了银行清收难度。“当时审批贷款时,流程和风控都没有问题。贷款人有工作,有具体住址,也符合条件。但一些贷款人债务违约后联系不上了,甚至有人的工作换了,住址换了,人也消失了。这种线上投放的贷款清收难度就很大。”

  银行对小额信用贷款的催收成本比较高,最后可能效果不理想。上述地方银行高管表示,一笔5万—8万元的信用卡坏账,银行安排人员起诉到法院判决之后,可能鉴于贷款人名下无资产,债务也无法执行。“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重要的是防止恶意逃债和恶意骗贷的。对于部分无偿还能力的贷款人,银行是愿意进行不良资产转让处置的。”

  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发布了《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公告挂牌业务规模464.9亿元,项目单数205单,较2023年同期167.4亿元的规模和139单数都有显著增加。今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成交157笔,规模达356.1亿元,也较2023年同期成交单数122笔和142亿元的规模有大幅增长。

  同时,在市场供给明显增加的情况下,2024年二季度的不良资产转让折扣率和本金回收率均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的批量个人业务平均折扣率为4.1%,批量个人业务平均本金回收率为9%;单户对公业务平均折扣率为41.7%,单户对公业务平均本金回收率为50%。而2023年同期的上述四项指标数据分别为7%、12.7%、52.8%和72.5%。

  此外,银登中心还披露了市场参与主体结构,不良贷款转让出让方中,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占比分别为11.7%、68.2%、4.9%、1.7%、13%和0.5%。不良贷款转让受让方则主要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为主,占到了业务量的93.5%。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招商银行(600036.SH)、光大银行(601818.SH)、民生银行(600016.SH)、浦发银行(600000.SH)、华夏银行(600015.SH)、交通银行(601328.SH)、南京银行(601009.SH)、北京农商银行、广东顺德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在银登中心挂牌了信用卡透支类资产转让项目。上述9家银行共挂牌信用卡类资产转让项目29单,涉及未偿本息总额共219.21亿元。

  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不良资产处置中,资产包的估值与押品情况有较大关系。“信用类贷款的约束比较小,抵押类贷款就直接处置资产了,关键看押品价值。”

  “掘金”不良资产处置

  百亿级不良资产包转让不到1折的价格“甩卖”在市场上已不鲜见,这也吸引了不少地方AMC涌入。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客群的不同,在同等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资产转让的折扣会比银行折扣更大,资产包的估值与贷款逾期时长、贷款客群的年龄等都有关系。“银行个贷不良资产的转让报价折扣通常在5%—10%之间。这些贷款都是经过银行的常规催收无果的,部分贷款可能已经有了起诉判决。”

  该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对公贷款的不良转让比较常规,也就是处置抵押物。相比之下,个贷不良资产的转让正处于风口,供需都比较大,很多投资机构和资本也比较看好该领域。

  那么,地方AMC是如何处置受让的个贷不良贷款的呢?其中的利润又有多高呢?今年一季度,境内证券市场唯一以不良资产管理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海德股份(000567.SZ)发布了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海德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2.30亿元,同比增长15.69%,实现归母净利润8.80亿元,同比增长25.68%。2024年一季度,海德股份实现营收3.45亿元,同比增长13.16%,实现归母净利润2.33亿元,同比增长21.49%。

  据了解,作为持牌的AMC,海德股份2021年进军个贷不良业务市场。2023年,来自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的业务收入为11.12亿元,同比增长8.29%,占到总营收的90.43%,值得注意的是,该项业务的毛利率达到了98.07%。

  针对受让资产包处置,一位地方AMC人士向记者透露,购买了不良资产包之后,资产管理公司要进行分类处置,方式集中在电话催收和起诉。

  “其实电话催收的效果并不好,主要看的是一个概率。进入不良资产的债务通常时间都会在90天以上,银行对于客户也是进行过电话催收和委外催收,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新一轮的电催效果也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上述地方AMC人士表示,通过司法诉讼实际上是一个更好处置个贷不良的选择,尤其是批量进行诉讼。“有的法院能够受理批量个贷不良业务,能够通过判决确认债务,并进入执行层面。”

  “重点是消费贷或是信用卡不良里面的客户的欠款额度都不大,大多数都是5万—10万元之间。有的是还款没有意愿,有的则是没有能力偿还。通过司法判决和执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讨债的力度。”上述地方AMC人士认为,“可能贷款人没有资产执行,但可以通过冻结贷款人的账户或是限制其微信、支付宝等账户支付转账功能来增加催债压力。一个人可以在多家银行办理银行卡,甚至能借用别人的银行卡使用。但是,个人名下的所有手机号及关联的微信、支付宝账户冻结转账支付功能后,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更大。”

  “司法措施上也在加大对老赖的打击,讨债还是要找准一个突破口施压。”上述地方AMC人士表示,以1折的价格拿到一个不良资产包,1年内贷款本金的回收概率在15%左右,这笔生意还是不错的。况且,清收的时间没有太多限制,实在收不回来的贷款再打包转出去就行了。